国产精品一区高清,欧美最猛性xxxxx直播,国产白丝精品91爽爽久久,性欧美gay

衡陽新聞網
滾動新聞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頭條新聞 > 正文: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城市工作紀實

2025-07-13 21:03:33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中國大地上,690多座城市星羅棋布,9.4億人生活在城鎮。

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我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成就顯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將城市工作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習近平書記對城市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回答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著力破解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新時代城市發展建設定向領航,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盛夏的雄安新區,一派生機勃勃——

雄安新區啟動區(2025年4月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邢廣利 攝

啟動區滿目蔥蘢,一座座樓宇拔地而起;容東片區煙火升騰,重點設施加快建設;高新區路網密織,站城、產城、綠城融合發展氣象初顯;白洋淀荷花綻放,千年秀林綠意盎然……

這座由習近平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親自推動規劃建設的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拔節生長,日新月異。

謀千年大計,創時代標桿。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重磅消息傳遍大江南北。

“著力打造一個沒有‘城市病’的未來之城,真正把高標準的城市規劃藍圖變為高質量的城市發展現實畫卷。”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習近平書記大力推進新時代城市工作的一個創舉。

城市是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舉足輕重。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城市發展規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城市工作作出系統謀劃部署,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

把牢城市發展方向——

進入新時代,我國城鎮人口已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快速推進,城市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也面臨不少問題。

從“大拆大建常年不斷”,到“城市規劃墻上掛掛”;從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垃圾圍城等“城市病”,到城市建筑貪大媚洋等亂象……

近平書記指出:“我國城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有可能演變成社會矛盾和問題。對存在的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積極探索、抓緊解決。”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戰略全局出發,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根本屬性和價值追求,為我國城市發展作出頂層設計、總體規劃。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時隔37年后,黨中央再次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

在發展結構上,強調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在發展環節上,強調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在發展動力上,強調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在發展布局上,強調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的宜居性;在發展主體上,強調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

這次會議上,習近平書記鮮明提出“五個統籌”的城市工作基本思路,就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校正工作導向,為做好新時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強化城市規劃引領——

2014年2月,習近平書記在北京考察時來到北京市規劃展覽館,詳細了解北京地理環境、規劃布局、功能定位、發展變化等情況。

近平書記強調:“城市規劃在城市發展中起著重要引領作用,考察一個城市首先看規劃,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

對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習近平書記反復強調“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再開始建設”“要堅持用最先進的理念和國際一流水準規劃設計建設,經得起歷史檢驗”。

對東部等人口密集地區,習近平書記強調要優化城市群內部空間結構,合理控制大城市規模,不能盲目“攤大餅”。

在雪域高原西藏林芝,習近平書記要求科學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和生態保護紅線,科學配套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提升城市現代化水平。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針對城市各種規劃“打架”、城市規劃執行不到位等問題,強調依法制定城市規劃,實現一張藍圖干到底。

北京率先確定人口總量上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三條紅線”,在優化功能的基礎上,人口得到合理疏解,目前城六區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

西部超大城市成都實現多中心、組團式布局,建立66個產業園區為核心的產業生態圈,不再同質化競爭,而是融合式發展;

市民在位于上海徐家匯的光啟公園休息(2025年5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上海在緊湊的空間里騰挪,努力給百姓多一些公共區域,公園加速“生長”……

各地以城市規劃為引領,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策略。

推進城市治理創新——

2018年9月28日,在遼寧考察的習近平書記來到撫順市東華園社區,實地了解當地采煤沉陷區避險搬遷安置情況。

面對圍攏過來的居民,總書記滿懷深情地說:“我一直牽掛著資源枯竭型城市,惦記著這些城市經濟怎樣、人民生活怎樣,我這次就是專程來看看。在資源枯竭型城市發展轉型過程中,首先要把民生保障好,把困難群眾的生活保障好,讓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越來越好。”

城市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從衣食住行、教育就業、醫療養老,到文化體育、生活環境、社會秩序,方方面面都體現著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對超大城市,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超大城市管理新路子,不斷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對特大城市,指出“要走內涵式發展之路”“劃定永久性開發邊界”;對大城市,明確“要強化大城市對中小城市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弱化虹吸擠壓效應”;對小城鎮,強調“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書記走進大江南北一座座城市,考察城市發展現狀,揭示城市發展規律,闡明城市戰略定位,指明城市治理路徑。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推進城市建設管理創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城市建設、運營、治理體制改革,加快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深層次城市治理變革持續推進。

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我國城市要素吸引力和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強大引擎。

進入新時代,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4年的67%;2013年到2024年,我國累計實現城鎮新增就業超過1.5億人;2024年,27座城市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創新之城、開放之城、振興之城,智慧城市、公園城市、韌性城市,一幅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中國城市圖景鋪展開來。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習近平書記深刻闡明城市對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重要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

2013年12月,習近平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城鎮化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2023年11月29日,習近平書記在上海考察期間,專程到外來人口占比較高的閔行區,走進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調研。

“租金貴不貴?”“不貴,住得很舒服。感謝黨和政府,讓我在上海有了一個家。”總書記同租住在這里的新上海人鄭嵐予交流。

近平書記又接連走進兩間宿舍型租賃房,傾聽護理員、保安等基層一線勞動者講述追求美好生活的故事。

“城市不僅要有高度,更要有溫度。”習近平書記深情地說,要踐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住房的多樣化、多元化需求,確保外來人口進得來、留得下、住得安、能成業。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一個人都不能少。

近平書記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實踐探索的經驗,立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明確提出“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城市發展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健全推進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

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2014年以來超1.5億農業轉移人口平穩有序進城落戶;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范圍擴大,農民工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的比例提高,90%以上義務教育階段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公辦學校就讀或享受政府購買學位服務;

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建立11個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逐步建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更好發揮縣城連接城市、帶動鄉村作用,120個縣城開展補短板強弱項建設示范。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2020年10月16日,習近平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唱好“雙城記”,會議要求,成渝地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和一體化發展理念,健全合作機制,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

“‘雙城記’我點的是兩組地方,京津雙城,成渝雙城。”2024年2月,習近平書記在天津考察時指出,“要圍繞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走深走實,深入推進區域一體化和京津同城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唱好京津‘雙城記’,有效貫通區域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人才鏈。”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征,區域協調發展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

“總的來看,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習近平書記對城市工作深謀遠慮、把脈開方。

到地方考察時,習近平書記常會將一份地圖放在手邊,叮囑各地“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

“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引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加強都市圈之間協調聯動”……習近平書記多次強調“協調”這一關鍵詞。

澳門,回歸之初面積僅20多平方公里,經濟結構長期“一業獨大”。

“積極主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整合優質資源,深化協同發展。”2024年12月,習近平書記在視察澳門時指明方向。

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跳出“一城一地”得失來思考發展路徑,是新時代城市工作的重要方法。

在北京,明確建設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在上海,強調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地;在深圳,要求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習近平書記為超大城市明確發展定位。

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2025年4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高質量發展“動力源”,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江河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

一座座城市融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構筑起一個個增長極,優勢互補,各展其長,匯聚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力量。

“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2017年3月,習近平書記在參加全國人代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

以“繡花”為喻,體現的是對城市管理精度的要求。

近平書記曾鮮明指出:“我到一些大城市調研,大家反映的突出問題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但市政基礎設施隱患較多,老化現象嚴重,地上和地下建設失衡。要加強城市規劃和統籌協調,排除各類風險隱患,提高大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城市管理涉及設施運行、交通秩序、環境保護等方方面面,沒有精細化管理,很難發揮城市應有功能,更難以實現高質量發展。

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破解問題是發力方向。

首都北京,曾因人口稠密、交通擁堵、空氣污染,飽受“大城市病”困擾。

2014年2月,習近平書記在北京考察工作時強調,要健全城市管理體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尤其要加強市政設施運行管理、交通管理、環境管理、應急管理,推進城市管理目標、方法、模式現代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和“京帆”屋蓋(2025年2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破解擁堵難題,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地面公交為支撐、多種出行方式為補充的綜合交通體系;“細繡”城市空間,社稷壇、太廟、皇史宬等重點文物騰退,“左祖右社”風采再現;“見縫插綠”,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搶”出綠地造森林……10余年來,北京探索出有效破解“大城市病”的基本路徑和有效方法。

著眼破解“城市病”,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習近平書記精準指明發力方向——

提升建筑安全壽命,要求完善建筑市場管理體制機制,加大對違法行為的處罰;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出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完善生命通道系統,部署加強城市防災避難所建設,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處置突發事件和危機管理能力……

堅持問題導向,落實城市管理主體責任,改革城市管理體制,變粗放型管理為精細化管理,城市正讓人民群眾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數智化管理是強大支撐。

2020年3月底,習近平書記在浙江考察時來到杭州城市大腦運營指揮中心,對杭州市運用城市大腦提升交通、文旅、衛健等系統治理能力的創新成果表示肯定,希望杭州在建設城市大腦方面繼續探索創新,進一步挖掘城市發展潛力,加快建設智慧城市,為全國創造更多可推廣的經驗。

近平書記指出,運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推動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創新,從數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廣闊。

系統運維人員在天津市數據發展中心工作(2025年7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隨著數智化快速發展,城市是否更聰明了、運行是否更智慧了?

2024年4月,習近平書記來到重慶市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這個重慶的“城市大腦”,過去散落各處的數據,聚合、賦能,水、電、氣、訊、橋、隧、軌道、管網等城市體征指標一目了然,對城市的運行狀態進行全方位監測和分析,實現多個領域的精準管控。

近平書記強調:“強化數字賦能、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要科學規劃建設大數據平臺和網絡系統,強化聯合指揮和各方協同,切實提高執行力。”

山東青島依托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將50多個市級部門、600多個作業單位納入智慧化指揮調度體系;河南登封“網格治理+數字賦能”為提升文旅精細化、精準化服務水平打開新空間……近年來,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各地精細化、智慧化管理,為城市治理和群眾生活帶來便利。

推進城市高質量發展,社區基層治理是有效保障。

2014年11月,習近平書記在福建福州軍門社區考察時,提出“三個如何”的治理之問:“如何讓群眾生活和辦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讓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更暢通一些,如何讓群眾感覺更平安、更幸福一些。”

社區是城市治理體系的基本單元,一頭連著百姓生活冷暖,一頭連著國家長治久安。為做好社區工作,千千萬萬社區工作者辛勤忙碌,“90后”李肖娜是其中一員。

社區工作12年來,她所在的江蘇省連云港市海連社區,從一個硬件差、設施舊的老社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民主法治示范社區”。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書記來到江蘇代表團參加審議。總書記同李肖娜交流互動的場景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你們社區人口有多少?”總書記關切地問。

“7266人,由5個居民小區組成。我剛來的時候,只有3000多人,現在翻了一番。”李肖娜脫口而出。

聽了這幾個數字,總書記感觸良多:“社區書記是‘小巷總理’,管的事特別多,很不容易。”

國家千頭萬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社區黨組織建好建強了,社區工作就有了主心骨。

在城市考察,習近平書記經常走進社區,了解基層治理情況,詢問老百姓生活方便不方便,滿意不滿意,還有什么需求。

在寧夏銀川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習近平書記指出,要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解決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把服務老百姓的各項工作做深做細做到位。

在湖北武漢智苑社區考察時,習近平書記強調,要把更多資源下沉到社區來,充實工作力量,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應急反應能力和管理服務水平,夯實城市治理基層基礎。

走進甘肅蘭州棗林西社區,習近平書記叮囑,干好有用的事,少做無用功,需要上下各方面共同努力。

更貼心的服務項目、更優質的服務效果、更清晰的治理思路、更精準的治理體系、更專業的治理隊伍、更智慧的治理方式,城市社區生動闡釋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

近平書記強調:“城市的核心是人。”

楊浦,上海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區。滔滔黃浦江在這里劃出一道15.5公里的濱江岸線。這個曾經的“工業銹帶”,如今草如茵、樹如蓋,居民生活舒適便捷,蝶變為“生活秀帶”。

2019年11月,習近平書記在上海市考察,沿濱江棧橋步行察看黃浦江兩岸風貌。在參觀途中,遇到許多正在休閑健身的市民,習近平書記同他們親切交談,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規劃還是城市建設,無論是新城區建設還是老城區改造,都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聚焦人民群眾的需求”。

人民城市為人民,要創造優良人居環境。

城市是我國人口最密集、社會經濟活動最集中的區域,也是污染排放集中、生態環境問題集中的區域。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時,就大力推進“綠化福州”工作,帶頭植樹,倡導“見縫插綠”和“成片種樹”相結合,讓“榕城”更加綠意盎然。

2013年12月,習近平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提出,“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我是在北京長大的,我的鄉愁很多都與樹有關。”2023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習近平書記對大家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等為重點,全面加強城市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空氣質量穩中向好,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率達87.2%;

地表水環境質量繼續改善,全國地表水水質優良斷面比例為90.4%,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基本消除;

石家莊市高鐵片區中央綠色體育公園(2025年5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

城市生態空間持續優化,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4%,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提高到15.91平方米……

人民城市為人民,要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游客在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參觀游玩(2025年2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坐落在福州中軸線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和大量明清古建筑,被譽為“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

2021年3月,習近平書記來到這里考察,聽取福州古厝和三坊七巷保護修復等情況介紹,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參觀嚴復故居。

留住古城的“形”,才能延續內在的“神”。

早在1991年,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就曾召開文物工作現場辦公會,推動制定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條例和保護規劃。由于他的重視,三坊七巷免遭拆除,一大批歷史文物古跡保留至今。

時隔近30年重回故地,習近平書記強調,保護好傳統街區,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

在北京玉河,習近平書記強調,要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的精神,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游客登上山西省晉中市平遙古城城墻游覽觀光(2025年4月4日攝)。新華社發(梁生仁 攝)

在山西平遙古城,習近平書記指出,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筑牢文物安全底線,守護好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在江蘇蘇州平江歷史文化街區,習近平書記提出,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

目前,全國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76.7萬處,公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3座,劃定歷史文化街區近1300片,認定歷史建筑6.8萬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深入開展,城市文化遺產走向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人民城市為人民,要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

今年春節前夕,習近平書記冒著嚴寒來到遼寧沈陽。在考察經過集中改造的大東區長安街道長安小區時,總書記詳細詢問了當地優化便民惠民服務、提升居民生活品質等情況。

沈陽是座老城,建成已有30多年的長安小區在沒改造之前,路面不平、坑坑洼洼。2023年實施改造后,小區增加道閘系統,優化綠地景觀,增建了休閑廣場。煤、水、電、熱,“里子”“面子”挨個兒改造,實現舊貌換新顏。

近平書記指出,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同社區建設結合起來,一切著眼于便民、利民、安民,特別要更好地關心呵護“一老一小”。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推進城市更新行動。2019年至2024年,全國累計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8萬個,惠及居民4800萬戶、超過1.2億人,實施居住建筑節能改造4.46億平方米,改造提升各類老化管線36萬公里,建設養老、托育等各類社區服務設施7.8萬個……

城,所以盛民也。今天,“人民之城”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勾畫出“幸福之城”壯闊圖景。

新時代新征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奮力拼搏,城市工作必將開辟新局面,中國城市必將書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梅州市| 闻喜县| 晴隆县| 满洲里市| 乐至县| 马龙县| 舞阳县| 平顺县| 庆阳市| 锡林浩特市| 张家港市| 兴山县| 赣榆县| 建德市| 兰州市| 汉沽区| 石河子市| 文昌市| 吉木乃县| 鹰潭市| 双江| 安福县| 峨眉山市| 铁岭县| 泰州市| 雅江县| 霍城县| 栾城县| 崇阳县| 临沧市| 治多县| 拉萨市| 丰原市| 拉萨市| 衡阳市| 手机| 谷城县| 石景山区| 阿合奇县| 泰安市| 五家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