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大學“解碼”紅船精神20年
新四軍老戰士在紅船旁為嘉興大學學生講思政課。受訪者供圖
全國高校第一家紅船精神研究機構——嘉興大學(原嘉興學院)紅船精神研究中心,誕生于中共一大召開的90年后,地理位置距浙江嘉興南湖只有十幾分鐘車程。
今年是紅船精神提出20周年。2005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 走在時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闡釋了“紅船精神”,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源頭精神。
紅船精神的內涵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嘉興大學紅船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馮彥娟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該校在紅船精神提出后即開始相關研究,2011年成立嘉興大學紅船精神研究中心,如今成果豐碩。該校人文社科處處長彭冰冰教授表示,在學術研究的基礎上,中心人員還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思政工作人員及其他教職工一起,不斷優化完善紅船精神研究成果向育人資源轉化,打造“真理的味道·紅船旁的大思政課”品牌。
一所紅船旁的大學的使命
“(嘉興大學)作為一所紅船旁的大學,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紅船精神’闡釋好、傳承好、發揚好。”在馮彥娟看來,學校較早啟動對紅船精神的研究,為后期大量研究成果的推出建立了先發性優勢。201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時,學校決定成立“紅船精神研究中心”,由當時學校黨委書記胡建成領銜,聚集了一個小的研究團隊。研究計劃一般做5年,而當時紅船精神研究中心直接做了10年的計劃。成立僅兩年,該中心獲批成為教育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聯合設立的首批國家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嘉興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共黨史學會副會長李忠杰在2021年撰文指出,如何以形象化的標志物代表和展示黨的誕生這件大事“頗有難度”,而“南湖紅船形象鮮明,很自然地成了中國共產黨創建的標志”。
彭冰冰介紹,紅船的象征意義非常典型,紅船精神研究在今天依然火熱,嘉興大學圍繞紅船精神提出20周年舉辦的學術活動,“學界支持力度很大”。
研究走到20年,馮彥娟也坦陳理論發展遇到“瓶頸”,這是所有精神完成闡釋后都會遇到的問題,“研究精神本體都有局限性”。馮彥娟選擇在今年對話20位相關決策者、專家學者,也是希望對紅船精神發展進行總結,請他們對未來的研究給出一些建議。
她指出,研究紅船精神一定不能脫離歷史,但更不能脫離現實。“我們還是要從歷史的縱向上,把革命精神打通了進行研究,因為每個精神就像一顆顆珍珠,分別進行研究其實是散落的,最終還是要把這些‘珍珠’串在一起。”
嘉興大學學生參觀該校紅船精神育人成果展示館。受訪者供圖
新時代青年如何理解紅船精神
中國共產黨創立之初就是一個有“青年精神”的政黨,紅船上的中共一大代表平均年齡是28歲。“我覺得很多年輕人對紅船精神是非常有感情的。”彭冰冰指出,紅船精神特有的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正是青年需要的。
彭冰冰說,在課堂上,學生們學習紅船精神不僅僅是為了記住知識點,而是要“回到歷史現場”理解紅船精神,從而加深對家國情懷、責任擔當、無私奉獻的理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青年大學生發揮自己的“歷史主動性”、與時代同頻共振,這樣的價值輸送才是育人的目的。
研究成果最終要轉化為育人成果。嘉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許惠芬告訴記者,學校探索構建紅船精神育人模式、將紅船精神的研究成果轉化為育人資源,讓紅船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學院開設“紅船精神青春實踐”必修課,學生們通過項目化的方式開展社會實踐,分為常規項目和特色項目,在一個學期內要完成包括研讀經典、參觀體驗、尋訪榜樣人物、志愿服務、創演情景劇等在內的4個常規項目,或選擇參與一個常規項目與一個特色項目,親身感悟、領會、踐行紅船精神的3個深刻內涵: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和奉獻精神。每學期,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是必選項。
許惠芬提到,開設特色項目往往會同時考慮學生的專業背景和當年的重大事件、紀念日。比如,設計學院的學生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中國共青團成立100周年、浙江實施“千萬工程”20周年時,以這些專題設計過紅色明信片。2017年,文法學院的學生主創原創話劇《初心》,每年排演《初心》也成為一個被保留下來的特色實踐項目。至今,已有600余位師生參與《初心》的編、導、演,在全國演出160余場。
《初心》故事以20世紀初的國內外環境為時代背景,以中共一大代表李達的夫人、會務人員、嘉興籍進步女性王會悟的主要行動為主線,以毛澤東、董必武等13位中共一大代表為主要人物,全景呈現了“一大”召開過程及建黨歷程。
話劇《初心》的總策劃是教授洪堅,時任嘉興大學文法學院黨委書記,劇名除了對應建黨歷史,還暗合了洪堅的另一個“初心”:“我們排演話劇,不就是為了把思政課上到學生心坎里嗎?不就是為了讓紅船精神影響更多青年嗎?這不就是我們的初心嗎?”
洪堅教了30多年思政課。她的研究生沈琦方讀本科時,通過班級電子屏觀看了開學典禮直播。她對當時典禮上的發言記憶模糊,但原創話劇《初心》以新穎的“青年化表達”帶來的震撼,卻讓她始終難忘。沈琦方仍記得《初心》里中共一大代表們為革命事業奮勇拼搏的熱血場景,而在這些震撼人心的革命敘事之中,李達與王會悟的情感故事也尤為動人。沈琦方說,劇中二人從思想共鳴到靈魂契合,他們的愛情與革命理想交織,讓嚴肅的歷史故事更添溫度。
記者了解到,對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的研究,恰好是紅船精神研究中心在黨史研究領域填補的空白之一:該中心的研究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成員有58人,被黨史研究界普遍認同,但也有學者質疑。研究者認為,質疑可以推動相關研究不斷推進,結論也會越來越準確。
將“真理的味道·紅船旁的大思政課”開源共享
彭冰冰介紹,嘉興大學還開設了“紅船精神與時代價值”線上課程,初衷是“不僅我們學校的大學生能上,還要讓其他高校的大學生也能聽到這門課”。從2018年課程上線開始,截至今年6月,該課程被360所高校選擇,共有19.69萬人選課,累計互動達到199萬次,數據還在不斷增長。
“我們一開始就是瞄準國家級一流課程的目標去做的。”彭冰冰告訴記者,他們找到校內外10余位專家,每人主講一章。課程還會不斷更新,每學期開設兩次將形勢與政策熱點與紅色文化、革命精神結合的公開課。“今年上半年,我們又把課程打造成智慧課程,提供知識圖譜、抓取網絡資源豐富課程。”
許惠芬介紹,2018年,嘉興市大中小學同時開始推進紅船精神進校園,嘉興大學教師參與指導編寫一套覆蓋幼兒園到中學、大學各學段的紅船精神教材。2023年,嘉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成為浙江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副理事長單位,在嘉興市牽頭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
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生,沈琦方在洪堅等教師的指導下,組建“紅船精神二十年:傳播的力量與傳承模式的育人創新實踐”項目團隊,項目獲得浙江省第十九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賽金獎。她希望通過學校經驗,為更多高校創新“大思政”育人體系提供理論支撐和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模式。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陳宇龍 記者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