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區:“五區一園一線”戰略賦能 河湖長制繪就生態新圖景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邵俊杰 通訊員李霞報道 “以前河水又渾又臭,臟得連在河邊散步的人都少了。現在水清了,岸邊還種滿花草,成了我們散步的好去處!”家住衡陽市石鼓區湘江畔的退休教師劉桂芳,每天傍晚都會和老伴沿著河岸散步。在湘江、蒸水、耒水三江交匯處的石鼓區,曾經飽受污染困擾的河道,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生態蛻變。
三級河長體系織密治水責任網
走進石鼓區河長辦,墻上的“河湖長制作戰圖”清晰標注著每條河道的治理責任。“我們建立了包含14名區級河長、19名鎮級河長及29名村級河湖長的三級河長體系,確保每條河道都有人管、管得好。”石鼓區河長辦主任肖新啟介紹道。
作為石鼓區的一名村級河湖長,黃沙灣街道松木村的唐盛國深有感觸:“以前河道治理是‘九龍治水’,現在實行河湖長制,責任明確到個人。我每天都會沿著河道巡查,發現問題及時上報處理。”2024年,石鼓區三級河長累計巡河1031次,推動15件整改交辦函及4項市級問題全部落實到位。
重拳出擊破解河道治理難題
針對工業廢水偷排、生活垃圾堆積等頑疾,石鼓區打出了一套治理“組合拳”。在湘江段排污口整治現場,施工人員正在進行溯源排查。“我們對每個排污口都進行了詳細的溯源調查,從源頭上切斷污染源。”衡陽市生態環境局石鼓分局工作人員表示。
與此同時,石鼓區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清四亂”“垃圾清零”行動。數據顯示,2024年全區共清理河道垃圾15余噸。“以前河里經常漂浮著各種垃圾,現在每天都有專人清理,河面干凈多了!”在河邊經營日雜店的老板陳勇見證了河道的變化。
全民參與繪就幸福河湖新圖景
石鼓區注重發動群眾參與,建立了“河長督查+公眾監督”機制,鼓勵市民通過熱線電話、網絡平臺等渠道,對河道問題進行監督舉報,形成了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河湖治理的良好氛圍。“有一次我發現有人在河邊偷倒建筑垃圾,拍照反映后,第二天就看到有人來清理了。”熱心市民趙女士表示。
石鼓區還嚴格落實省總河長令,完成6個重點排污口整治工作,并實行常年禁捕,實現涉漁“三無”船舶全部清零。“現在河里的魚明顯多了,經常能看到白鷺在水面捕食。”經常在河邊游泳的市民周偉樂呵呵地說。
如今的石鼓區,河道水清岸綠,生態環境持續改善,不僅吸引了眾多市民前來休閑游玩,更帶動了鄉村旅游、生態農業等產業發展。“周末來我們村休閑、采摘的游客越來越多,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楊嶺村黨支部書記興奮地說道。
從“生態痛點”到“生態亮點”,石鼓區立足“五區一園一線”發展格局,以河湖長制為抓手,走出了一條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雙贏的治理之路,為流域綜合治理提供了可借鑒的“石鼓經驗”。“下一步,石鼓區將繼續錨定‘五區一園一線’戰略部署,以河湖長制為重要發力點,向著幸福河湖的目標大步邁進,讓碧水清波成為城市最美的底色。”石鼓區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