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衡陽的老巷記憶,組團來保衛里拍照打卡回到從前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祝敏 司建雙報道 連日來,衡陽市珠暉區保衛里游人絡繹不絕,熱度持續升溫。游客或組團前來尋找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記憶,或拍照打卡老舊小區新貌,攝影愛好者直呼“這里是出片的好地方”。
看似毫不起眼的保衛里,卻蘊藏著不少歲月的故事。這里的房子大部分建于上世紀70年代,房子依山而建,基本上屬于廣鐵集團家屬房,山上平房也大多為原鐵路辦事處退休老干房,其中一部分為蘇聯專家所建。
幸運的是,苗圃街道啟動“三清三建”和“三供一業”工程時對保衛里進行了“微改造”,道路油化、下水道修繕,照明設施增添等,當然還有墻體粉刷、花園育苗,以及受游客熱捧的生動活潑的“火車”元素墻繪。當地居民過的舒適,外來游客絡繹不絕,保衛里似乎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與活力。
來到苗圃街道,不少游客都會好奇:這里的居民社區,為什么基本上都叫“里”呢?比如:保衛里、嘉樹里、服務里、光華里。
里,里弄、街巷的意思,是中國古代居民聚居之處,又名閭里、坊,就是一種居民組織。古語有云:“五家為鄰,五鄰為里。”在《舊唐書·食貨志上》也說:“百戶為里,五里為鄉。” 到了現代,北方一些地方特別是北京、天津沿襲古時候的用法,仍然把一些居民居住區的單位叫著“里”。
記者獲悉,珠暉區所轄的居民區不少叫“里”,這和當年粵漢鐵路的修建有關。上世紀30年代末,珠暉區因粵漢鐵路得到開發,粵漢鐵路管理局機關遷移到苗圃后,大量北方的鐵路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來到了苗圃一帶的粵漢鐵路局機關和下屬單位工作。
正因受到這些從北方過來的粵漢鐵路員工的影響(比如,當時負責居民區地名規劃的人員是來自北京、天津的粵漢鐵路員工),因而,也就按照北京、天津的起地名的習慣,把苗圃大樹附近的地方按照不同區域劃分為“里”的居民點,解放后,便一直沿用和推廣了這些地名。
在周末假期,帶著家人或邀三五好友,到保衛里走一走,聽聽那說不完的老巷記憶,感受令人神往的市井生活,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