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紅色軍休故事百人講(72)| 黃國秀:穿軍裝的“赤腳醫生”
黃國秀:我叫黃國秀,我今天要說的只有五個字——“為人民服務”。這五個字,貫穿了我們黨的百年歷史,也是我一生的信仰。
1959年,我17歲,帶著對軍人的向往與憧憬,考入部隊護理學校學習。和如今的年輕人一樣,我也有偶像,他就是毛主席筆下的白求恩,一個對技術精益求精,高尚、純粹、有道德、脫離了低級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學著他,我日夜苦練護理技能,那時沒有模型練習輸液,我們就真人練習,練到手臂都是烏青,恢復了又接著來,直到能夠準確掌握無痛注射,并參加院里的全軍大比武,我榮獲了二級技術能手光榮稱號,能夠用更加精湛的護理技術努力救治每一位傷員和患者。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還比較落后,尤其是偏遠地區各類疫病叢生,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為了響應毛主席“六·二六”指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我主動請纓,加入醫療隊來到衡陽縣金溪鎮上峰公社。可剛下車,我就打了退堂鼓。那時的農村真是“垃圾門口丟,蚊蠅滿天飛,小孩肚生蟲,疾病一大堆。”但是,片刻的退縮讓我羞愧難當,我是一名軍人,也是一名醫者,無數軍人浴血奮戰尚且不懼,我怎能退縮!
此后一年,我們除了看病接診,其余時間就幫助當地百姓挖井、通水、修廁所,我們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盡己所能改善當地的衛生條件。那時候,條件十分艱苦,但是熱情淳樸的老百姓總是把家里最好的食物留給我們。
在大家的齊心協力下,當地的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白喉、破傷風、百日咳等傳染病的發病率明顯下降。產婦的產褥熱和新生兒破傷風顯著減少,母親和嬰兒的健康也得到了一定保證。以上峰公社為中心形成的三級農村基層衛生組織網在改善農村衛生環境、保障農村群眾健康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因此被評為解放軍農村醫療隊先進個人并出席衡陽縣當年“雙代會”。
如今,我作為一名軍休干部,一名共產黨人,雖然不穿軍裝了,但退休后在長沙醫學院衡陽校區任護理專職教員,繼續發揮余熱。三尺講臺,三寸筆,身教重于言教,風雨無阻,三十年如一日,為祖國醫療戰線培養了數千名優秀的護理工作者,為祖國建設作出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貢獻。
歲月可以帶走我的青春,時光可以更改我的容顏,可是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內心的一個信念,那就是:為人民服務,永遠跟黨走!
(講述:黃國秀 整理:歐陽勝梅 圖片:鄧健 視頻:周孝芳)
人物簡介:
黃國秀:(1942年10月——)安徽省懷寧縣人。
1、1959年9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附屬護校學員
2、1969年7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醫院手術室護士
3、1972年5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醫院三外科護士
4、1980年12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醫院三外科護師
5、1983年8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醫院門診部護師
6、1987年3月原廣州軍區第一六九醫院門診部主管護師
7、1988年1月退休
獲得榮譽:
榮獲多次嘉獎
(資料提供:衡陽市退役軍人事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