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富貴丨大義雄范范仲淹
█方富貴
▲漁歌 唐少云攝
歷史長河奔涌千年,范仲淹恰似砥柱橫波,憑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肝膽,在北宋風云中刻下大義豐碑。這位布衣宰相三起三落,始終秉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即便被貶謫八州,依舊高吟“但得葵心長向日”,將困厄化作治國濟世的力量,在青史中綻放出永恒的精神光芒,成為千百年來大義的雄范。
范仲淹的成長之路,猶如一部淬火成鋼的傳奇。幼年喪父,生活的重擔壓在他稚嫩的肩頭。然而,這并未使他沉淪,反而磨礪了他堅韌的意志。在劃粥斷齏的寒窗歲月,他用雪水蘸墨,在廟墻寫下:“丈夫當以天下為己任”的豪言壯語。面對同窗醉飲笙歌,他卻獨守孤燈,將《漢書》中的“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警句抄錄百遍。大中祥符八年,金榜題名時,不僅是寒門學子的飛躍,更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宣言破土而出。
在政治生涯中,范仲淹以卓越的才華與高尚的品德,推行了“慶歷新政”。四十六道奏章,字字見血,直指當時社會的積弊,他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圖清理吏治、發展農業、強化國防。盡管改革遭遇重重阻力,他從未退縮,堅定地走為民造福的道路??v使遭權貴構陷貶謫,卻笑撫琴弦,坦然道:“謫守鄧州正合吾志”。在荒城廢墟上,他植松明志,創建三十七座義學,致力于普及教育。當稚童朗朗書聲漫過城垣時,他蘸墨寫下“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卸甲歸田時,散盡俸祿,置千畝義田,臨終前惟余“云山蒼蒼,江水泱泱”的絕唱,在天地間永恒回蕩。
▲探尋 唐少云攝
范仲淹的軍事才能與戰略眼光同樣令人矚目。他提出“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成功鞏固了西北邊防,構筑起堅固的防御體系。憑借“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的威名,將胡馬擋在玉門關外,捍衛了國家的安全。當朝廷忙著慶賀邊關捷報,他卻將御賜的貂裘換成軍糧,這份大義讓戍邊將士的刀劍有了溫度,讓玉門關的月光映照著責任與擔當。他在《漁家傲·秋思》中寫道:“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將邊塞的風物與國家命運的憂慮交織在一起,字里行間,滿是責任的重量。
范仲淹的仁愛之心,貫穿于他治理百姓的每一個細節。無論是賑災濟民,還是修繕水利,他始終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中。明道二年,遭遇大旱蝗災,他開倉濟民,令無數饑民得以安慰,堪稱大義之舉。當御史彈劾他越權時,他昂首奏對:“民饑而死,臣寧以一身易十萬人命。”這是對自己職責的堅守,更是對百姓的深情。姑蘇百姓為了表達感激,栽下了“范公柏”,如今那虬枝鐵干依然挺立向青天,恰似他當年在《岳陽樓記》中寫下的誓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這種超越時空的擔當,令“朱門酒肉臭”的權貴汗顏,使“事不關己”的冷漠無處遁形,讓“放下筷子罵娘”的行徑自慚形穢。
范仲淹在文脈長河中激蕩千秋回響。他的文學成就,不光是文字之美,更是他所傳達的家國情懷與理想?!对狸枠怯洝分心蔷?ldquo;登高作賦,望長安于日下”的豪情壯志,激勵著無數后來者。當改革家王安石在鄞縣效仿“義田之法”時,感悟范公精神早已化作文化基因,在神州大地生生不息;當文豪蘇軾誦讀“先憂后樂”時熱淚盈眶;當文天祥在零丁洋里書寫“丹心汗青”時,回響著范公精神的磅礴韻律。
▲懷想 唐少云攝漁歌
范仲淹的一生,是一幅英勇與仁愛的畫卷,既有“怒斥貪腐”的剛毅,也有“寬厚仁愛”的溫情。他的偉大不僅在于他是政治家、軍事家,更在于他是一個心懷天下、關愛百姓的仁者。他把國家命運與百姓的福祉深深相連,始終如一地將百姓視作心中最重的牽掛。他用一生的行動,向世人展示了何為大義、何為情懷,成為歷史的永恒印記。
范仲淹的精神,如涓涓清泉,潤澤了千百年來的中華大地,滋養了無數志士仁人的心靈。他的故事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蕩,成為后人心中不滅的信仰。他的理想與追求,如同那巍峨的山峰,永遠矗立在歷史的天際,激勵著無數后人在風雨中追尋大義。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千年后的今天,范公祠前香火不息。改革者在此拾起“革故鼎新”的勇氣,戍邊人于此尋得“燕然未勒”的豪情。
大義之道,不在廟堂之高,而在每個平凡崗位的堅守;雄范之魂,不惟青史留名,更在萬家燈火里的默默耕耘。在這個紛繁復雜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種“先憂后樂”的擔當。當精致利己主義暗潮涌動,范公精神無疑是一劑良藥。當我們抱怨“內卷”時,可記得范公在饒州瘧疾纏身仍建書院?當我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個人與國家、集體與責任的抉擇時,是否還能聽見“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召喚?
今日之中國,正需要千萬個范仲淹式的大義雄范,承載各自的責任與擔當,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征程上,續寫著“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時代華章,創造屬于我們的大義傳奇。
▲傳奇 唐少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