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陽縣:蓄得住水、灌得到田,糧食安全水利基礎不斷夯實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許珂 唐朝暉 唐國良報道 舒水脈,澆良田,水利一直就是糧食豐產的命脈。
近日,記者驅車一路向西,來到衡陽縣增發國債水利項目——斜陂堰水庫除險加固施工現場。圍堰內,塔吊林立,機器轟鳴,挖掘機、運料車輛來回穿梭,施工人員各司其職,忙碌作業。
斜陂堰水庫除險加固施工現場
“今年,水庫共有大壩除險加固、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水庫安全監測與信息化三個項目,爭取國債資金1.5億元。目前,項目正在進行水庫大壩右側至溢洪道、水庫大壩左側至非常溢洪道兩條防汛公路的修建及防汛倉庫、管理用房等附屬設施的建設。”斜陂堰水庫管理所所長汪新衡介紹道。
斜陂堰水庫作為一座集灌溉、防洪、發電、養殖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中型水庫,長期以來肩負著灌溉11個鄉鎮的重任。然而,歲月的侵蝕使其飽經滄桑,渠道老化、滲漏問題嚴重,灌溉面積逐年銳減,實際灌溉面積已不足6萬畝。
面對這一嚴峻形勢,水庫除險加固、節水改造刻不容緩。
今年5月,在國債水利項目的強勁加持下,三個項目陸續動工??粗畮斓淖兓?,汪新衡略微興奮地告訴記者,通過除險加固項目,將徹底消除水庫存在的的安全隱患,為下游15萬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撐起一把堅不可摧的保護傘,同時確保下游11.47萬畝肥沃農田得到及時、有效的灌溉滋養;此外,還能為石市、界牌兩個鄉鎮的3萬居民提供安全可靠的飲水保障,并作為縣城14萬人口的應急備用水源。而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完工后,將大幅改善灌區的灌溉條件,使灌溉面積增加2萬余畝,渠道的輸水流量從10立方米/秒提升至12立方米/秒,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也將從0.47提升至0.65。
水利條件的顯著改善,猶如一場及時雨,滋潤著這片廣袤的田野,也悄然點燃了農民群眾改變傳統種植模式、追求農業增產增收的熱情與希望。
臺源鎮三和村農戶劉忠燕便是這股變革浪潮中的積極參與者。以往,由于水渠滲漏嚴重,水源供應不足,他無奈只能種植單季稻,產量與收益均受到極大限制。如今,眼見清澈的水渠延伸至田埂邊,他滿心歡喜,早早前往鄰鎮虛心學習先進種植經驗,毅然決定嘗試種植“稻稻油”高效種植模式。
修葺一新位于臺源鎮三和村的斜陂堰灌區渠道
三和村村支書湯守富滿懷感慨地告訴記者:“國債水利項目無疑是農業增產增收的強大引擎。有了充足穩定的水源保障,我們計劃將一部分單季稻改種雙季稻,每畝產值可增加1000元左右;另一部分改種‘稻稻油’,畝產值更是能增加2200元左右,這對于農民來說,是實實在在的增收紅利。”
桃花堰水閘除險加固施工現場
英陂水閘除險加固施工現場
農業穩則天下安,水利興則農業旺。衡陽縣水利局總工程師馮送表示,今年,衡陽縣在水利建設領域成績斐然,共成功爭取國債水利項目單體項目73個,累計獲得國債資金達7.75億元,涵蓋中小河流治理、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大中型水閘除險加固、中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中型水庫安全監測設施、山洪溝治理等6大類。截至目前,項目工程總體推進順利,總體進度已達90%,其中13個單體項目已圓滿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