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科學教育“四個加法”助力“雙減”,蒸湘區為孩子種下科技“種子”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劉躍進 劉夢蓉 記者李洋杰報道 “將一個個實體模塊按照自己設想的路線進行擺放,再調試程序,使虛擬角色在地圖上完成任務……這次比賽為我打開了一扇探索科學的窗。”5月13日,剛參加完衡陽市蒸湘區青少年現場創意編程競賽并獲得一等獎的實驗小學范明楚同學說。
▲教師依據智慧平臺大數據定位教學難點,高效施教
據悉,該比賽已連續舉辦三年,參賽人數逐年增長,今年較去年增長了32.6%,共有來自全區11所學校89名學生參與現場比賽。近年來,蒸湘區通過做好科學教育“四個加法”,培養學生科學志向,厚植家國情懷,向著科學素養提升、創新人才培育的航標全面邁進,助力“雙減”行穩致遠。
“大投入、全覆蓋”,師生共用智慧平臺。據統計,蒸湘區累計投入2450萬元啟動智慧教育項目建設,搭建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3間,配備智能機器人、教學平板等144套,覆蓋全區30所公辦中小學,惠及師生23700余人,探索實現“教師精準教、學生個性學、學校針對管”的教育新路徑,并獲批教育部“人工智能課程”規?;瘧迷圏c區。通過“AI課程、AI教具”在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讓學生們沉浸式體驗編程邏輯、算法應用、圖像聲音分類等人工智能教育,大幅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學生參與全國科普日科技互動活動
蒸湘區堅持“校內展、校外拓”,構建“科學+勞動”實踐新路徑,將科創類10余項課程納入學校課后服務項目,并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為契機,開展“百名院士進校園,萬名科技工作者上講臺”“中國流動科技館”等主題科普宣傳展演活動,定期舉辦“青少年現場創意編程競賽”“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
▲蒸湘區實驗小學參加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第8協同組工作會
據統計,近三年,師生共獲得省市級科技競賽獎項260余個。同時,各學校持續深化與“鄉村合伙人”合作交流,共商共建共享科普勞動實踐基地(應用場景)7處、科學教育樣板課程20余節,組建9支由校內外自然科學教師、農技專家、“土專家”等組成的“自然科普講師團”巡回指導。至2024年4月底,師生一起走進田間地頭、廠礦企業學科學、勤勞動20余次,開展“科學+勞動”課程融合新體驗。
該區通過“強引領、創典型”,爭創科學教育實驗區。目前,全區有省市級青少年科技活動示范學校3所。蒸湘區實驗小學榮膺2023年度“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為全區科學教育質量的整體躍升樹立典范,通過先進教學、資源共享、活動引領,有效提升教師專業能力,進一步激發全區各中小學生科學興趣與創新思維,推動區域科教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