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南縣泉湖鎮打造“示范河”,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衡陽新聞網訊 通訊員劉先衛報道 深秋時節,天空晴朗,挖機正在河道上熱火朝天作業,蜿蜒流淌的清花河漸漸露出清秀的面容。近期,衡南縣泉湖鎮對七塘村至終點鳳山村葫蘆井組的河道進行清淤疏浚,進一步保障清花河支流河道行洪通暢,充分發揮其蓄水保水、防洪抗旱功能。
清花河發源于衡南縣岐山腳下的鳳凰湖,流入蒸水最后匯入湘江。其中一條支流始于泉湖鎮大星村泉水湖,流經大星、紅湖、七塘、鳳山4個行政村,河段全長約14公里,寬約5米,灌溉耕地面積1000余畝。
據了解,由于清花河支流位置偏遠、雨水沖蝕、常年失修等原因,造成河道淤積嚴重。今年上半年汛期,清花河兩次暴漲洪水淹沒稻田莊稼,下半年境內又持續高溫少雨,給農業生產造成了較大影響和損失。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為確保糧食增產增收提供堅實的水利支撐,鎮黨委書記劉建武,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李金多次深入清花河支流實地查看調研,先后組織鎮屬相關職能部門召開屋場懇談會4次,推動秋冬農田水利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與此同時,該鎮組織人力、機械,協調資金,整合多方資源,投資數十萬元,從九月中旬扎實開展河道清淤疏浚工作,加固影響行洪的塌方河堤,共清淤河道5公里,歷時兩個月完成工程土方5萬余方。清花河支流通過整治改造后,確保河道所有清淤段無淤泥、沙土、雜草及其他障礙物。
▲整治前后的清花河支流
雖然久晴無雨,在清花河支流河段的鳳山村貫塘組,頭頂炎炎烈日的村民們,正三三兩兩擔著河水澆灌油菜地,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臉上,仿佛看到了來年沉甸甸的豐收。
七塘村彭召愛是一家專業農業合作社負責人,他打起了自己的小九九:“往年種糧旱得旱死澇得澇死,現在河道經過清淤治理后,不論天旱或多雨,土地灌溉及排水情況良好。明年我再承包幾百畝稻田,收成絕對不是問題。”
“為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發展目標,我們打造清花河鄉級河道示范樣板,除了加強對清花河沿河兩岸居民垃圾分類的宣傳以及河道保潔日常巡查監管,推動河道保潔常態化。下一步將進行綠化美化,提升河道水質。”
泉湖鎮清花河段鄉級河長、鎮黨委書記劉建武表示,清花河示范河段不僅要立牌子,還要結合七塘村、鳳山村種植油菜的傳統,連片打造有顏值、有內涵的“美麗河道”和“十里畫廊”,增加周邊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